“三个代表”的价值特征

【原文出处】光明日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21231
【原刊页号】⑤
【分 类 号】D2
【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303
【 标 题】“三个代表”的价值特征
【 作 者】唐志龙
【摘 要 题】理论园地•“三个代表”专题
【 正 文】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特征,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价值文本的客观性:“三个代表”因应了多元复杂态势需要,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与时代发展要求的统一
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特征,必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作为价值客体所具有的客观属性,这样才能坚持价值论上的唯物主义原则。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存在是多方面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视野与角度去研究和概括,但其价值文本的客观性是首先应当肯定的问题。这种客观性特征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客观情况多元复杂态势的需要,体现了我们党先进性与时代发展要求的统一。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历史方位,指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和阶段,也就是观点、思想和理论坐标系统与时代条件。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这三个“一定要看到”和一个“一定要充分估计”,强调了理论发展的时代性要求即历史方位,也就是其价值文本的客观属性。
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方位即价值文本的客观性是什么呢?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里的两个“成为”即两个“转变”,要求我们根据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变化,科学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方位和价值文本的客观性,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国际情况、国内情况及党内情况的存在与变化。正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党只有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这种“新要求”,努力搞好先进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坚持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价值将会更加充分的显现出来。
价值内涵的辩证性:“三个代表”整合了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在价值文本上显现出客观性特征,而且在价值内涵上也显示出辩证性特征。这种价值内涵的辩证性,侧重在于它整合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科学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而形成的有机结构系统。在这个统一的社会有机体中,其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也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所科学揭示的内容,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性,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有机体也可以划分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互相联系着的基本层次。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都有许多精辟论述,毛泽东讲得更明确,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那末,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由此可以认为,其一,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领域;其二,在这三个领域中,起基础性决定作用的是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着的经济因素;其三,在承认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的同时,也承认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有巨大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显然,对社会有机体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层次的划分,理论依据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矛盾理论。
因此,发展先进生产力,繁荣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不断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选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基于这种深邃的理论思考与现实需要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我们党80多年来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其价值内涵有着严谨的辩证性。它直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又溶入了我们党对这一基本理论的当代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生产力为逻辑起点,以文化为重要纽带,以人民利益为落脚点,使中国社会发展图景呈现出整体推进的和谐态势。
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辩证关系全面而系统的揭示,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也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社会实践主体、价值主体的统一。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整合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辩证展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从多维视野揭示了自己的全面价值。
价值取向的人民性:“三个代表”强化了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新时期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统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价值文本上显现出的客观性和价值内涵上标志出的辩证性特征,其实践指向都是直接为人民群众这个价值主体服务的。在现实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化了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新时期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统一。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性质决定了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我们党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内核,决定着人们行动的方向。我们党80多年来的光辉实践,一直贯穿着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得到了亿万人民衷心的拥戴,取得了一系列伟大胜利。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在十六大报告中他进一步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我们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完全一致并内在融通了起来,体现了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渗透着凝重的人民性。
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完全彻底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因此,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地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落实。我们党一贯强调要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要惩治腐败、从严治党,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反复要求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坚持党的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等。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反复强调:“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地位,展现了其鲜明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