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探微

【原文出处】学习论坛
【原刊地名】郑州
【原刊期号】200305
【原刊页号】4~8
【分类号】D2
【分类名】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309
【标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探微
【作者】侯远长
【作者简介】侯远长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内容提要】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的主线,贯穿始终,丰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具有与时俱进性、持续协调性、发展为民性的基本特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摘要题】理论视野•新观点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正文】
发展是十六大的主线,贯穿始终。十六大报告全面深刻地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问题,丰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高度把握十六大的精神实质具有重大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发展的科学内涵。十六大报告对发展的内涵作了新的概括,指出我们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发展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党的十六大首次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当然也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十六大报告高度概括了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发展路线。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又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发展路线。十六大丰富了这条发展路线的内容,加大了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的力度,发展创新了“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创新了文明的科学内涵,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发展纲领。根据党的政治路线的要求,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基本纲领也是党的发展纲领,它包括中国特色的经济纲领、中国特色的政治纲领、中国特色的文化纲领。党的十六大丰富了纲领的基本内容。在经济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分配制度上阐明了两次分配及其特征的新思想,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新原则。在对外开放上,提出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在政治上,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体结构,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以法治国;提出了“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发扬民主的具体方略。首次提出政治建设、政治文明、执政方式等重大政治新概念。在文化上,提出了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提出了新任务。
——发展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发展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最早提出发展方针的是邓小平,他认为发展方针有两条,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是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前者规定了发展的正确方向,后者规定了发展的主要内容。十六大根据新世纪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又提出了两个新的发展方针。一是“四个尊重”的发展方针,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这是一项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发展方针。二是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这个发展方针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的逻辑要求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发展战略。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我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思想,后来又把这个战略概括为通过“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到2000年已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党的十六大丰富和发展了“三步走”战略,在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基础上,把前两步合为“一步走”,提出新世纪头20年在2000年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50年代为第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幅崭新的中华民族由小康社会到全面复兴的壮丽蓝图。为实现这一新的发展战略,十六大又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这就丰富创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发展道路。就发展道路而言,目前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道路有两类,一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十六大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把这条发展道路概括为“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目的。这是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高瞻远瞩,提出发展的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其中直接论述这一发展目的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在讲到发展的历史地位时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时,把发展的落脚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发展动力。最早论述发展动力的是邓小平,他把改革称为“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十六大作了全方位的论述,丰富了邓小平的发展动力的思想。一是党的先进性。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二是人民群众。指出“发展必须相信群众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还指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三是精神文明。指出精神文明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发展主体。发展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十六大报告从作用、地位的视角对发展主体作了客观的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发展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知识分子是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新阶层中的六种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统一战线、各族人民的团结在现代化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发展精神。即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是十六大的创新,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就不能发展,因此,十六大报告从三个方面精辟地论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其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其二,“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其三,与时俱进“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发展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顺利地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取得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尤其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发展经验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这些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十个坚持”。这十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构成了我们长期坚持的、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四个基本”。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与时俱进的开放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则是在新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的新的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特点。
1.与时俱进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要求,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主要特征,它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创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从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2.持续协调性。这一发展观的鲜明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横向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展现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一致全面发展的特点。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党的三大任务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经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通过政治建设实现政治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精神文明,这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一条主线。二是从纵向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还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它既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不是简单的生态持续的发展,而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十六大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发展理论上的新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持续协调发展的特征,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统一。
3.发展为民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发展为民,是由民主革命年代的革命为民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执政为民,再到发展为民的重大转变。因为无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都需要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为民的鲜明特征既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始终,又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观的重要标志。发展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制定和贯彻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针和政策等过程中,最基本的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告诫全党要做到“三个不能”,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这一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三个方面:第一,在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发展方针政策时,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凸显出发展为民的原则。十六大报告指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第二,在贯彻实施发展战略计划时,要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把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力量。十六大报告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社会新阶层中的人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报告特别强调:对这些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其优秀分子都要表彰,从而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第三,在发展成果分配问题上,要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检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最基本的标准,离开这个标准,一切都无从谈起。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充分享受一切文化和文明成果,等等。总而言之,无论是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还是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最终都要落实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落实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好、贯彻好,重要的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就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民富国强,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人民的愿望,把握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因此,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成为全党应长期坚持的毫不动摇的头等大事。改革是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报告部署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并要求全党同志“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完成发展改革的艰巨任务,必须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只有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才能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十六大报告把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高度准确地概括为: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个科学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上的新突破。 3.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六大报告还把“三个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三大文明建设”是协调发展的,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人类社会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由“三大文明”展现着它的进步程度。物质文明展现的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展现的是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发展状况和进步的程度;政治文明展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一方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政治文明的发展奠定和积累坚实的基础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政治文明又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法律及全民政治素质方面的保障,使三者更加协调健康地向前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三大文明”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它告诉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这种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的民主法制保证,“三大文明”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只有把三者统一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