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大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对璧山区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璧山区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发展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化的一种历史过程。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因此,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给出了清晰路标,而在重庆市委制定的《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中,璧山被赋予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全新定位。这一定位使璧山有了新的坐标和时代方位。在此背景下,璧山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实施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5个统筹”,走一条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重庆市璧山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现状

2015年末璧山区常住人口达到72.52万人,城镇人口达到36.65万人,户籍人口为63.95万人,常住人口从2012年开始连续4年超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54%,首次突破50%,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各项经济指标也随之上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1.8亿元,年均增长16.7%,总量翻了一番多,人均GDP达到8134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0.2亿元,年均增长33.3%,总量进入全市一梯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00元,年均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30.8亿元,年均增长36.1%,总量居全市前茅;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6.6亿元,年均增长16.7%;国有资产超过60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3∶71.3∶23,结构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二、璧山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以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以宜居为重要抓手

围绕“宜居”为主要目标,建设绿城、水城、古城,完善城市生活功能。按照“深绿城市”标准,注重“城”与“山”的融合,使城市公共绿地达到2000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到30平方米;重点打造一批城市综合体,建成吸引力强的优秀旅游城市,同时加强交通建设,实现与主城“无缝连接”、“多点融入”的态势。

(二)科学布局产业发展

没有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城与业相互支撑、同生共兴,城镇化才能健康发展。璧山将全区科学划分为璧中城市区以及璧北、璧南、璧西3个生态区。在璧中城市区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璧山建设了30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园区,以产业集聚增强人口的吸纳能力。在壁北、璧南、璧西3个生态区,则分别建设了10万亩蔬菜基地、10万亩苗木基地和5万亩果木基地,通过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引导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变或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下,“三农”支出累计达到126.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五年增长66.7%,达到87.7亿元。

(三)统筹城乡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问题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要让新的城镇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璧山区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构建起农村社区化、城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同时,提出建设“一生之城”的发展目标,开工建设了人民医院、老年护养中心等一批涵盖人“出生、上学、就业、居住、看病、购物、娱乐、养老”等方面的精准服务项目。在投资策略上,璧山区实施了“政府投资瘦身,社会投资扩容”,将政府资金集中用于民生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此撬动社会投资。

三、璧山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围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二是同步编制和完善规划。制定完善与城镇建设相配套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努力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三是注重城镇规划的质量。要体现特色、突出亮点,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把璧山“儒家文化”“状元文化”等特色融入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的发生。

(二)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的城市规模扩张,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增强城市的造血功能和吸纳能力。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三是创新发展农村产业。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的关键。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把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既立足长远抓好规划,又服务群众加快建设。要通盘考虑生产、生活、生态需要,加快道路、能源、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路网建设进度,建立畅通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功能。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有效的城市管理,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必须要有现代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一是建立完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二是要彰显城镇文化内涵;三是提高城市建设品味,增强城市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产城融合.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难以持续.[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0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