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物流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

台湾物流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  臺湾位于亚太地区枢纽位置,现代物流在台湾的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台湾秉承物畅其流的理念,出台一系列物流政策,在物流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推动下,大幅度提升了区域内整体物流体系的营运效能与服务质量,使台湾现代物流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物流业已成为台湾十大重点服务产业之一,这与台湾过去一系列物流政策方案的成功实施密不可分。台湾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台湾产业转型升级,使台湾企业走出了一条投资国际、营运全球的新路,并在亚太地区渐次布局。因此,研究分析台湾的物流政策演变及其基本经验,对于大陆物流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台湾物流政策的发展演变

台湾的物流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具有延续性和关联性,且均基于满足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自1949年两岸分治以后,依据每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台湾的经济发展大致可划分为5个重要时期:经济重建时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时期、工业化与出口扩张时期、开放与自由化经济时期和全球化与两岸经贸往来时期。因为每一时期物流的发展与经济活动的需求特性相关,台湾地区物流政策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重要阶段:

11农产运销与基础建设时期(19491970年)

20世纪50年代,台湾逐步形成以进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此外,由于外汇短缺,台湾当局采取以农业培育工业,再以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发展策略。到20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出口扩张策略为主,同时逐步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以改善投资环境、消除各种经济发展限制因素。因而,这一时期的物流政策发展重点在于满足台湾基本民生物资配送与解决农产品产销问题,可细分为交通运输基础建设与农产运销两大方面。在交通运输基础建设方面,这一时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政策以建立基本系统供给为主。在公路建设方面,大规模地进行改善和新建,着重于路宽、路面质量的提升并不单纯追求总里程数的增加;在铁路方面,新建数条铁路线路不断提高铁路运输系统的运力;在海运方面,加大港口的建设力度,通过新技术的运用不断提高港口的运作效率。在农产运销方面,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对内需要调节供需、促进生产以解决谷贱伤农的问题,对外则必须解决大宗物资的进出口问题,因此,台湾高度重视建立农产运销体系与作业制度。

12制造物流与国际运输发展时期(19711990年)

20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进入以工业为主的时代。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台湾坚持采取以进口扩张台湾经济的策略[1]。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积极从发达经济体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成立高新技术发展园区。因而,这一时期的物流发展以提供运输服务为主,重点在于满足工业生产制造作业的需求。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运载能力与效率,成为交通运输政策方面的重点。在公路、铁路和海运等方面,原有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民众日常生活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台湾当局在这一时期继续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高效快捷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由于这一时期的物流发展的重点在于满足工业生产产品的制造与外销,以及消费性产品的进口需求,因此,称之为制造物流与国际运输发展时期[2]。而且,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农产运销也得到快速发展,通过组织开办果菜共同运销,缩短运销过程,降低运销成本。20世纪80年代,随着超级市场的出现,台湾农产品直销通路发生较大的变化,原有的共同运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相应政府部门积极促使农民团体成立配送处理中心,成立农会超市等直销点,将产品在产地整理包装后直接送至消费地。

13全球运筹与物流专业化时期(19912008年)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贸易壁垒的不断减少,专业分工、跨国(地区)生产的情形日益普遍,两岸贸易往来快速增长,大陆成为台湾主要的贸易伙伴。单一的运输、货代、报关、仓储等服务已无法满足竞争与需求,传统的货物运输服务也逐渐发生质变转变为专业物流服务[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共出台了20多项与物流发展直接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物流专项政策,从经济战略层面对台湾物流的发展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引导台湾物流业向专业化与国际化方向发展。从1995年的《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到2002年的《营运总部计划》等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其特点在于利用台湾区位优势,通过发展物流以促进台湾产业和经济转型[4]。2008年7月,台湾当局通过了《服务业发展方案》,将物流服务业列为7项推动发展的重点服务业之一。从2008年开始两岸关系逐渐回暖,双方合作日益增多。2009年两岸实现期待已久的海、空运直航,对于航运业者及物流业者都是一个可以突破困境的契机。

14两岸物流正常化与供应链整合时期(2009年至今)

两岸实现直航以后,台湾行政主管部门评估认为,面对这一全新的局面,为持续强化台湾全球运筹能力,使企业在现有利基下掌握优势,促进物流软硬件实力的发展,整合关、港、贸相关系统的联系合作,促进产业供应链的串联相接,不仅是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中强化全球布局的重要策略,也是提升台湾经贸竞争力的重要核心。2009年8月31日,空运直航由平日常态化包机改为定期航班,标志着海峡两岸正式进入海、空航运正常化时代。2010年6月,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作为规范两岸经济合作的架构协议,给台湾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东亚进入新的经贸整合阶段。区域经济整合与两岸间的经贸合作,不但带来经贸区块的重组,而且也诱发了国际运筹供应链竞合的新模式。面对这一全新的局面,台湾陆续推出《国际物流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产业运筹服务化推动计划》《自由经济示范区规划方案》等政策,推进物流信息化、网络化、连锁化建设,促进物流综合实力的提升。利用海峡两岸直航与经贸发展契机,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强化台湾全球运筹能力。

2台湾物流政策制定的经验启示

21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纵观台湾物流政策的发展演变可以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物流发展主要围绕完善农产品运输和销售体系,以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这两个方面,90年代以后开始推行现代物流发展政策,物流政策的制定适应特定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鉴于此,现阶段大陆物流政策应紧紧围绕现阶段大陆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需求,推行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需求方面,鼓励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社会化,优化制造业企业及商贸区物流资源配置,构建公共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社会化物流,进一步激发物流需求。在供给方面,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传统物流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及引进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设备,支持物流企业进行业务创新及设备更新换代,提升物流企业专业化水平。通过物流供给侧改革,解决物流有效供给不足与物流供给结构性矛盾。

22公私部门齐力合作

台湾物流政策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与民间部门协同合作。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台湾高速铁路是台湾第一个采取由民间兴建、营运,并于特许营运期满后移转给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的公共工程。台湾较早采取BOT模式兴建物流基础设施,为引导民间开发能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继颁发一系列政策,为民间机构投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了各种贷款、税收减免和土地取得上的优惠。通过公私部门齐力合作的方式,不仅为民间部门创造了新的产业商机,而且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台湾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台湾物流业的竞争力。BOT模式能减轻政府负担,使政府资金运用于利润较少但關系民生的建设中,但BOT模式在我国的实践中融资成本高、相关法律缺失等问题层出不穷。BOT模式未能在我国得到大规模推广,究其原因,主要与政府角色定位密切相关。因此,物流政策的制定要求政府适时转变角色定位,既是为人民利益的服务者,同时也是项目建设中的管制者。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民间投资者活力,同时需要平衡公众利益和民间投资者利益,在政府、民间投资者及受益者三者之间实现互利共赢。

23整合物流产业政策

一方面,物流产业涉及到的部门较多,相关物流政策的推行涉及跨部门的权责;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产业面临全球经贸跨域整合的趋势。因此,台湾物流政策通过建立行政高层协调机制,跨越各部门的范畴,以综合性的计划,建立国际物流服务业跨部门推动机制。例如,2010年台湾提出《国际物流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为配合该计划的实施,交通主管部门对机场及港口营运体制进行变革;经济主管部门提出《产业运筹服务化推动计划》,以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加强物流网络发展与整合;财政主管部门提出《关港贸单一窗口计划》,整合海关、贸易签审及航港等边境管理机关资源,使业者的数据于一处输入后,各相关机关均可使用,能有效避免重复输入数据及可能的错误。受到高税收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管制成本的约束,大陆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台湾整合物流政策的做法对大陆进行物流供给侧改革极具借鉴意义。物流政策应以综合性的政策,跨越部门的范畴;整合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物流效率;推动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避免各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投资、过度投资,各地域运输系统之间物流中心枢纽建设不足等现象。

24加强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颁布一系列物流政策进行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台湾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体现了台湾物流发展具有高度化国际视野。通过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可以推动物流向高效化、智能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地区物流效率与物流服务水平,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与国际接轨,可以帮助物流企业向全球化发展。物流业是融合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行业的综合型服务产业,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区域间的业务联系与对接,因此,需要社会化的物流标准以保证行业内与行业外的物流接口相协调。与传统物流业相比较,现代物流业是以前者为基础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复合型产业。

相对台湾地区而言,大陆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为保证现代物流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出错,加强物流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对于大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现阶段大陆物流政策的制定,应以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为核心,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推进,并不断借鉴台湾物流政策的成功经验,形成一个具有大陆特色的物流政策制定体系。具体而言,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大力鼓励区域间与行业内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强互联网、物流网、云数据等先进技术与物流技术的有效融合,与此同时,以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整合物流信息链;在物流标准化建设方面,相关部门应致力于国家物流标准化框架体系的构建,与相关高校及培训机构合作加强物流标准培训,最终要落脚于物流标准的宣传、推广及实施应用[5]。

返回查字典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